當前,碳達峰碳中和成為社會關注熱點。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將助推減排。可再生能源中,地熱正逐步走進尋常百姓家。何為地熱?地熱如何利用?記者近日采訪省地質學會地熱專委會主委、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官煜。
官煜介紹說,地熱是指儲存于地球內部的熱量,是清潔、可再生的新能源。水熱型地熱(溫泉)、淺層地熱能及干熱巖是目前世界上正在開發利用的三類地熱資源形式。
地球內部的高溫熔巖將地球巖土孔隙中的水加熱,這些加熱了的地下水自然滲流出地面,我們就稱之為溫泉,或者通過鉆探深井抽取地下熱水,這些以地熱水為介質的地熱,我們統稱為水熱型地熱資源。地熱溫泉開發利用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并形成了獨特的溫泉文化。地熱溫泉集熱、礦、水于一體,可廣泛用于供暖、人體理療保健、康養旅游、發電、工業烘干、種植養殖等。
淺層地熱能,是指蘊藏于地表以下200米以內淺巖土體、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熱能,溫度小于25度,是近20年來被快速開發利用的清潔環保型的新型能源,具有分布廣、儲量大、可再生及就近開發利用等特點。淺層地熱能作為低溫資源,借助地源熱泵技術可廣泛用于建筑空調的取暖制冷等方面。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采取不同的方式,可分地源型(地埋管)、地表水源型和地下水源型三種。近十余年來,我省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取得較快發展。
干熱巖,地熱能量蘊藏于干熱的巖石體中,一般不含水量,埋深可達3000米以上,溫度可達150度以上,可主要用于發電等,是未來最具潛力的地熱能源。目前我省干熱巖尚處于初步調查階段。
去年,由安徽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聯合多家單位主持申報的“夏熱冬冷環境淺層地熱能開發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獲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該項目以多個省部級科研項目為基礎,歷經10年產學研用相結合協同攻關,聚焦夏熱冬冷氣候環境下淺層地熱能“成熱規律、資源評價、熱能交換、系統優化”的科學問題,集成研究形成了淺層地熱能開發關鍵技術的重要創新成果。
該項目研究發現了夏熱冬冷環境淺層地溫與氣溫冷熱錯峰的時空演化規律,揭示了淺層地熱能賦存與氣候環境耦合的機理,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淺層地熱能資源評價及開發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率先將夏熱冬冷環境耦合方法應用于不同地質結構、不同利用方式的淺層地熱能資源評價與開發研究,提出了地表水熱能資源供熱制冷開發適宜性評價體系,為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相關規劃、設計等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研發了夏熱冬冷環境淺層地熱能高效換熱、在線監測、地表水與地下水人工轉化聯合取熱(冷)技術,提出了夏熱冬冷環境地表水與地下水淺層地熱能聯合開發模式。
在合肥市濱湖新區,一座地熱區域能源站,從2019年起就應用了淺層地熱能區域能源系統,是合肥對于地熱新能源區域性集中供能的首次嘗試,規劃用戶面積500萬平方米。地下9米深處寬敞的機房里,淺層地熱能新能源及其地源熱泵技術正在這里發揮著功效。冬季供熱時,通過地埋管獲取地下巖土中熱量為室內供熱;夏季制冷時,把室內的熱量通過系統管道輸入地下,為室內提供冷量。去年夏季,該站供能面積已超過40萬平方米。
官煜表示,我省城市建設規劃區淺層地熱能賦存條件好,資源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這一新興的環保型可再生能源,將可造福社會,促進節能減排。